货源基地

梨树黑星病怎么办?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许多果农都准备开始收果子了,不过一些梨树上却长了很多斑斑点点,不仅树叶上有,就连果实上也有,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芭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梨树黑星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梨树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南北各地梨产区普遍发生。发病后,造成梨树早期大量落叶,果实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时第二年结果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1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典型症状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受害,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最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柄也可受害,常造成早期落叶。

果实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受害幼果常不能长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害,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后期果实受害则不畸形,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圆形凹陷的病疤,病疤坚硬,常产生形状开裂。

2

病原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无性态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 pyrinum)。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散生或丛生,直立或稍弯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留有瘤状痕迹。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时可产生开一个隔膜。有性态一般在过冬后的落叶上产生假囊壳,以在叶背面聚生居多。假囊壳圆球形或偏圆形,黑褐色,喙部突出。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假囊壳底部,无色透明,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状如鞋底,双胞,上大下小。

3

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假囊壳在带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3~35天,该病具多次再侵染。

4

发病因素

01

气候条件

在果树生长季节,一般温度足以满足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要求。因此降雨对该病影响最大,降雨早晚、降雨量大小和持续天数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雨季早而持续期长,雨量多,日照不足,空气湿度大,病害容易流行。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多雨潮湿,有利于初侵染的发生。采收前一个半月,果树逐渐进入感病期,若遇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近成熟果的发病率或带菌率将明显增加。

02

品种抗病性

一般中国梨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品种有鸭梨、京白梨;雪花梨、酥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叶片的阶段抗病性表现最为明显。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极难受病菌侵染。

03

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树均易发病。果园清园工作是否彻底,直接影响来年菌源的数量与发病轻重。

5

防治措施

01

搞好果园卫生

(1)清除落叶。

(2)芽萌动时喷药。有效药剂为福星、特谱唑、腈菌唑等。在开花前、开花前或落花后喷药1~2次,可将病梢总量减少60%左右。

(3)摘除病梢,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

02

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园艺性状良好、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定果后及时套袋,可有效防止果实发病,套袋前喷一次杀菌剂。

0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是落花后30~45天的幼叶幼果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3次。二是采收前30~45天的成果期,多数地区是7月下旬至9月中旬,此时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天,须喷药一次,既可减少越冬菌的数量,又有利于减少果实在贮存运过程中的发病烂果率。有效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清和代森锰锌等。

相关阅读

/ Related news

Copyright © 2014-2024 沭阳三点水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