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格

当年名噪一时的“三北防护林”功臣杨树如今一推就倒?大面积砍伐你赞同吗?

清明已过,外出踏青的你们,特别是北方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扰:


一边是城外的沙尘暴,“吹啊吹,吹得骄傲放纵”,一边是城内杨絮飘啊飘,“来啊,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时光”……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声名显赫、妇孺皆知的三北防护林去哪儿了?难道当劈柴烧了吗?作为三北防护林的树种老大,杨树,随着经济效益的逐年降低,以及困扰生产生活的杨絮问题,其江湖地位究竟还能不能保得住呢?



今天泓小森就来跟大家聊聊关于三北防护林,关于杨树的那些事儿。


三北防护林、杨树:我也曾经风光过,跪求键盘侠放过我!


首先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北防护林的知识。


三北防护林建设,始于1978年,规划至2050年,简单点说,就是我国计划用73年的时间,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用来防风固沙。当年名噪一时,也被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


而杨树,属高大落叶乔木,凭借成林成材快,木材用途广,经济效益较好,繁殖容易,等特点,成为三北防护林的优选树。



除此之外,杨树还被广泛用于用材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特别是作为农田防护林树种,杨树能有效防止大面积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而如今,据新闻报道,现在很多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很多杨树都已大批死亡,有些甚至一推就倒。其中防护林损毁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及河北省张北市, 虽然这片林木只占三北防护林总面积的5%,但由于张北地处北京西北侧,这里正是一个西北风进京的大风口,当原本的防护林屏障变成了风沙源头时,北京就成了沙尘暴的重灾区。



再加之病虫害严重、飞絮困扰等原因,杨树的“江湖地位”似乎变得岌岌可危。很多网友也开始质疑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生态效益。


泓小森认为,问题虽然存在,但是三北防护林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可否认。


截至2015年底,“三北”防护林工程共造561万公顷防风固沙林、723万公顷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253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合计1537万公顷人工林,约2.3亿亩、15.4万平方公里,有效起到了绿化环境和防风固沙的功效。



另外,杨树,作为农田防护林优选树种,与相同条件的农田相比,能有效增加林网内农作物的产量。据统计,其林网内小麦可增产6.8%-17.6%、玉米增产5.5%-13.1%、花生增产4.7%-8.4%、棉花增产8.3%-12.8%,西瓜增产12.4%。


现在坐车途径北方农田,我们会发现杨树仍然是北方很多农田防护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常用树。


杨树:我的“江湖地位”该如何维系?


说回三北防护林杨树倒下的话题。泓小森总结了以下两点原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种现状的发生:


首先,三北防护力的树种选择比较单一,以杨树为主,容易引来大量的天敌来侵袭, 再加之种植密度极大,于是防护林成为了害虫们繁衍生息的乐土,最终这些参天大树的身体“统统被掏空”。



再有,杨树的树龄较短,平均树龄只有30-40年时间,加之受病虫害、缺水等因素影响,防护林建立初期第一批种植的的杨树们“寿终正寝”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屡禁不止的“杨絮成灾”的问题,泓小森认为除了跟杨树本身以及城乡建设这两个因素有关。


虽然现在各地积极育种雄性无飞絮杨树,对杨树进行无性繁殖处理,但完全替换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管护成本也很高。



另外,随着城市建城面积不断扩大,使原来处于乡村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的杨、柳树与市民的活动空间更加接近。原来可以被农田、林地、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吸附滞留的飞絮失去了附着场所,反复在空气中飘荡。而且城市绿地采取的是纯化、净化的裸土式养护,对飞絮的吸附能力较低。

鉴于以上两点,于是网上有人提议要在各地大面积砍伐杨树,替换为其他树种。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相关阅读

/ Related news

Copyright © 2014-2024 沭阳三点水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